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干部呂寶龍自2017年擔任派駐包頭市固陽縣銀號鎮大圐圙村第一書記以來,他把脫貧責任扛在肩上、記在心中,狠下功夫,帶領村民做好規劃、找準產業,用心、用情做好工作,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應有擔當。
扛責任 心系百姓疾苦
一滴水無論大小,都能折射出太陽的光澤,一個人無論境遇,都有追尋幸福生活的權利。扶貧工作貴在精準,重在落實。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呂寶龍,從進駐的第一天起,就與其他扶貧工作隊成員一道,深入到21個自然村、162戶貧困家庭, 走訪了314人,涉及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。在居住分散、交通不暢通的情況下,每個月都要對各村各戶的增減情況進行走訪摸底,并進行核實、分類歸檔,對因缺乏技術、疾病、缺乏勞動力和致殘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貧困戶進行檔案分類,用腳步丈量所屬的各個自然村,為精準施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大愛無疆,行在路上。從2017年起,為了將扶貧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,與全體駐村干部成員一道對轄區的所有村落開展精準調研。由于工作量大,人員結構變化頻繁等因素,每一個駐村干部每年的工作接近300余天,而且“白+黑、5+2”的工作已成為常態化。有時為了解決群眾之間的矛盾,需要耐心講解說服。前不久,圪奔河槽村村民姬銀保因土地發生糾紛,經多次調解無果。呂寶龍得知情況后,及時與駐村其他人員一道前往其家中,并以“六尺巷”的故事進行說服教育,最后使矛盾得以圓滿化解。從此,村民親切稱呼他是“排憂解難的知心人、貼心人”。
心系民心,體察民意。2018年7月19日,固陽縣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災,造成了道路農田損壞嚴重,村里唯一能夠灌溉農田的兩口機井被淹沒,農田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。為了使損失減少到最低,保證村民收入不受到太大的影響,呂寶龍與駐村干部張貴會、支部書記武玉雄等人協商后,開始四處奔波籌集資金,多次與包頭市相關單位協調,最終籌集到10萬余元,及時對損壞的灌溉設備進行修復,確保了農田的及時灌溉,保障了農民的收入,使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,也為打贏脫貧攻堅,戰勝自然災害贏得了主動權。
聚合力 扛起大愛責任
昔日雪中送炭,今日錦上添花。在脫貧攻堅道路上,綜合運用政策宣講、文明教育、特殊服務等方法,及時幫助需要幫助的群眾,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辦,切實為貧困群眾辦實事、解難題。
2019年9月25日,正是收秋的季節,村民畢小虎老伴不慎將腳扭傷造成骨折,無法下地干活,得知情況后,呂寶龍與駐村干部輪流為其送飯,與張貴會兩人一起下農田幫助老人收割玉米,及時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。與此同時,他還不定期為患病老人朱秀美購買藥品,常常是自掏腰包為其付掛號費,真真切切為群眾辦實事、解難題,一樁樁、一件件,用真情的付出和苦干實干贏得了群眾的口碑。
危難之時顯行動,一枝一葉總關情。2020年1月26日晚,一場罕見的疫情打破了節日的寧靜。作為駐村第一書記,又是一名黨員,呂寶龍主動沖在一線,帶領村民做好疫情防控。接到上級命令后,在第一時間召集所有駐村干部,立刻組建疫情防控指揮部,并嚴格實行包片負責落實到人,日夜守護所有的出入路口,對所有出入村鎮的車輛和人員進行徹底的排查、登記、消毒,對外來人員進行摸排、勸返,做到不漏一戶,不落一人,精準上報各類數據,用實際行動確保了群眾生命安康。
抓產業 匯聚脫貧強大合力
脫貧攻堅離不開發展產業,產業發展更需要“量體裁衣”。結合本村實際情況,充分利用勞務市場、農產品等市場結構性需求導向,先后引進生豬養殖等農牧產業,及時為村民提供不同的就業崗位,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,而且也為農民提高經濟收入起到了“火車頭”作用,基本形成了“點菜式”發展模式,覆蓋了所有剩余勞動力,建立健全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,也為增加穩定的產業發展后續提供了動力支撐,實現了由“輸血”變“造血”。截至2019年底,大圐圙村由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達到現如今的8000元,從根本上解決了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問題。
通過黨建引領、組織帶動,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、創造力和戰斗力。積極探索實施“黨建+扶貧”模式,將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,確保黨中央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實見效。三年來,在工作中,積極培養有能力,敢于擔當,敢于奉獻的年輕扶貧干部,對那些政治素質好、作風扎實,進行重點培養,發展黨員和預備黨員各一名,培養積極分子兩名,為扶貧工作增添了新的血液,確保了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地,實現了精準識別、精準退出的良好機制,有效推動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。
在扶貧戰線上,呂寶龍用行動譜寫了兵工人有責任、有擔當的兵工情懷。也正是有了無數像他一樣在艱苦環境下,甘于吃苦奉獻的扶貧干部,心甘情愿將汗水揮灑在脫貧攻堅第一線,在既定的扶貧目標戰線上,為鄉村振興起好步,帶好頭,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應有的那份責任與擔當。